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82|回复: 1

1 刘昌幸解读《西游记》序言 第一讲 视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5 16: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言

                                                      第一讲

                                           刘昌幸解读《西游记》序言 第一讲   视频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解读《西游记》,《西游记》的解读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学者不懂修行,懂的一些修行的道家子弟又不讲出来,佛家弟子又不好意思出来讲,所以《西游记》真正写的是什么问题,对广大的读者来说是个迷,今天我就把这个问题讲出来。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影响在四大名著之首,从元朝到现在,时间跨度最长;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翻译、播放过《西游记》,传播面最广;在中国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幼儿园中班的学生都知道有个孙悟空西天取经的故事,喜好者年龄跨度最大。影响面位于四大名著之首我认为是当之无愧。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时期那段历史而撰写,《水浒》是根据宋朝水泊梁山宋江农民起义军那个历史事件而撰写的,《红楼梦》是以清朝大臣明珠的家事为背景而撰写的。

     中国的四大名著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非常完整、自成系统,能经得起后人的推敲,能远古流传,都有事件为线索创作,要想凭空杜撰出一个这么严谨的故事,几乎是不可能的。《西游记》这部小说做到严谨、系统、完整,我看这部小说就像看数学教材一样。《西游记》是根据什么事件,或者是根据什么人物的经历而创作的呢?这就我们今天要讲的问题。


一、《西游记》是讲诉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的故事吗?

   《西游记》讲的是个什么故事?大家会异口同声告诉我,是讲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是不是真实描述唐朝玄奘法师西行印度求学取经的故事呢?或者说真实的以唐朝玄奘法师西行印度求学为背景而撰写的呢?大家就不敢肯定了。

    事实上从《大唐西域记》和钱文忠教授讲玄奘西行里告诉大家,《西游记》里的从唐僧的出生到取到真经的整个经过与真实唐朝玄奘法师西行印度完全是两回事。简单的一个例子,当时唐朝政府对西行求佛是反对的,玄奘这样的人才当局是反对外流的,玄奘不顾当局的禁令,偷度出国,是个偷渡者,而《西游记》里面不仅不是偷渡者,而且还是皇帝亲封的御弟,皇帝亲自派遣的。玄奘在去印度的路上遇到的重重困难与《西游记》去西天路上的妖怪毫不沾边,就是取到真经后,从西天回来的路上,《西游记》第九十九回里在通天河与老鼋相遇,经书落水与真实的玄奘在回程路上,经过印度河,在过河时遇到风浪险些落水,失落了一些经书,是巧合还是什么,钱文忠教授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所以《西游记》是以唐朝玄奘法师西行印度取经的经过为主导思想编写的故事理由不足,就像《封神演义》是以纣王灭亡,周朝的建立为线索撰写的一样,你能相信吗?同样《西游记》就真实讲述了玄奘西行前往印度求学途中的故事,你就相信了吗?

既然不是写的玄奘法师西行的事情,那又是根据什么事情来写的了,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二、到底《西游记》写的是什么呢?

    到底《西游记》写的是什么呢?是根据什么事件来编写的呢?在清代就有很多书阐述《西游记》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它所讲的内容是什么,现在我还能找到的几本书有《西游真诠》、《西游原旨》、《西游记全书气功破译》,都把《西游记》认定为道家修行的书。《西游原旨》在序中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西游记》者,其书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古人所不敢泄者,真君泄之。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一辞一意,俱在真履实践中发出。其造化枢纽,修真窍妙,无不详明且备。可谓拔天根而钻鬼窟,开生门而闭死户,实还元返本之源流,归根复命之阶梯。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把《西游记》推到如此高的地位。

    我们来读这段话,“其书阐三教一家之理”,三教指儒、释、道三教,“一家之理”指三教本一体,思想同根同源,读懂一家,三家皆同,一通百通。比如道家入门就讲阴阳五行,佛教进门就是两边四大天王,中间端坐弥勒佛,还是五行,表现形式不一样,实质还是一样。“传性命双修之道”,这就是《西游记》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它把修行的方法和修行中的问题以至为什么要修行都在小说中给你讲得清清楚楚,就看你能不能读得懂。“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真的是这样,要表达的问题和思想,很多都在对话、玩笑中准确的表达出来,而且直中要害,把前人不敢说的话、想说又表达不出来的话都在这里表达出来了。所以是“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古人所不敢泄者,真君泄之。”这些话都不是凭空捏造、不是以要故事的圆满而杜撰出来的,“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一辞一意,俱在真履实践中发出。”都是修行者自己走过这条路,从自身的经历、体会中总结出来的。“其造化枢纽,修真窍妙,无不详明且备。”关键之处在哪里,解决的方法是什么,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

    把《西游记》推到如此高的程度,所以有人说《西游记》是儒、释、道三教的一部百科全书,三教许多问题在里面都能找到答案。

    《西游记》清初刊本的书名叫《西游证道书》,就是修行者通过此书印证自己走到什么程度了的一本炼功修行的“证道全书”,每个阶段都能恰如其分给你比喻出来,如果你是修行者,走到那一步或走过了那一步,恰好你又读到这一回,就能清楚知道自己到了什么程度,遇到了什么障碍,很多地方都告诉你这个障碍该如何克服,只是大多数读者非修行人,不懂而已,这类书的特点是经过之后,回过头来一看,啊!原来如此!过后方知。

    过后方知,回头才能看懂,或行到此处有名师指点方能领悟,这是修行中的最大问题,是三教中都存在的一个具有共性的问题。没有进入此道,或者进入了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也是想不出来的,因为这个原因,很多类似书都被后人曲解了。

     

三、《西游记》的思想和来源

    儒、释、道三教本一体,同根同源,指他们思想相通,阐述的道理完全一样,只是表达的形式不一样了,在佛教里的一个主要思想、主要的说法,在儒教和道教里也能找到相对应的思想和说法。

    儒教和道教主要思想来源于《易经》,佛教从印度传入为什么也和中国《易经》的思想吻合就不得而知了。《易经》在周朝那个时期应该是朗朗上口,人人都能读得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词意的变化,人们也就随之而逐渐读不懂了。词意怎么会变化呢?我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词的意思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变化。“兵”这个字,在古代是指武器,而现在是指部队的战士,同样一个字,古代指的是物,现在指的是人。又比如,过去把特别爱看戏的叫做“戏迷”,后来把特别喜欢扮演某个演员的人叫做某人的“票友”,后来又叫做“追新族”,再发展就到了“粉丝”,最后出现了“玉米”、“凉粉”。就这短短的几十年,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何况是成百上千年。词义在发生变化,对同一事物的描述也在发生变化。   

到了老子那个时期,大多数人对《易经》已经读不懂了。老子是当时的有道之士,德高望众,在途经涵关时被守关将士拦下,要他写出点东西来,以度众人,否则不予放行。老子写出了《道德经》,很大程度上是对《易经》中有关“道”和修行方面的内容作了再阐述,着重用“道”的方法阐明了世间万事万物间的关系和个人修行了道的方法(后来的孔子又用儒教的方法解读了《易经》)。当时的人们都能读懂,要是当兵的读不懂,肯定不会放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德经》人们又读不懂了,又有很多很多书专门来解释、辅导帮助人们读懂《道德经》,例如《性命圭旨》就是其中的一部,重点就放在修行了道上,解决修行中出现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类书都又读不懂了。到了元、明时期出现了《西游记》,这本书在前人的基础上,吸取前人的教训,以小说故事的形式着重阐明了为什么要修行了道,以致修行了道的方法和在此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一一做出了解释。还把一些与修行无关与宗教有关的一些现象和处理方法做了些记载。所以,才有人把《西游记》推崇为宗教学的一部百科全书。明朝人把它读懂了,但又不全懂,对明朝的影响极大。对修行者帮助很大,对皇室起了负面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把《西游记》的本来意义忘掉了,把它的小说故事内容记下来了,真正是“买椟还珠”。不懂《西游记》的真实主题思想,来研究《西游记》,故事的寓意理解起来就很牵强,故事就前后矛盾,漏洞很多,更谈不上成系统的话了。比如,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十万天兵奈何他不得,诸神捉怪,拿他不住,就是逃出八卦炉后,三十六员天将也降他不住,可到了取经路上,随便下凡一个妖怪孙悟空都打不过,还得去请各路菩萨。这就是很多读者都提出的一个问题。

为了帮助后人能读懂《西游记》,清朝人刘一明写了本书《西游原旨》,重新阐明《西游记》的本身思想内容。他用《易经》的方法来重新导读《西游记》,《西游记》的思想本身来源与《易经》,《易经》本身多数人就不懂,再用它来解释《西游记》还是读不懂,同时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今天,我就用现代人的说法和现代人的观点、方法来重新解读《西游记》。

四、《西游记》的作者是谁?

   《西游记》的作者是谁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现在出版的《西游记》作者都写的是吴承恩,但这只是由胡适等人考证而来的。现在有人又说吴承恩是写了一本《西游记》,但那是一本地理书,而不是我们现在读的这本小说《西游记》。你能把那本地理书的《西游记》找出来,问题就解决了,可是那本书又拿不出来了。到底是不是吴承恩写的呢是现在学术界一直争论问题?论据大多是根据某年某版本上注明的作者名字为依据,但这些版本往往又拿不出来了,所以争论永无休止,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从吴承恩的生平和简历来看:

      

    吴承恩(1501-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枞阳县雨坛乡高甸),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因随祖辈迁徙至淮安府(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从吴承恩的生平来看,他的晚年有点和曹雪芹相似,都是贫老以终,曹雪芹的晚年是“日望西山暮餐霞,举家食粥酒常赊”。吴承恩有写得出《西游记》的文笔功力和时间,但他没有学道的经历,要写出一部如此身体力行的修行小说,不可能;就算他学过道,一个人不可能把学道修行中的所有问题都遇到,而《西游记》是从最基础的初功开始,到修行者修行成功,几乎把所有修行中的问题都写出来了。从这两点来看,吴承恩不可能是《西游记》的原创者。


    另一种说法,作者丘长春道人,在《西游原旨》序中一语道破“《西游记》者,元初龙门教祖长春邱真君之所著也。” 究竟是谁原创作者呢?我们再来看邱长春的经历,看看谁更像是真正的《西游记》作者。

      

    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道教主流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丘处机为南宋、金朝、蒙古帝国统治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敬重,并因以74岁高龄而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

    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龙门派的祖师。1227年(正大四年),丘处机在长春宫宝玄堂逝世,享龄80岁,瑞香氤氲整个北京城三日,世人称奇。元世祖时,追尊其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天下百姓为纪念“邱神仙”的无量功德,遂定其生辰正月十九为燕九节,岁岁庆祝至今,是京津地区的著名风俗之一。

   

主要思想和著作

   

       丘处机还重视文化修养的风习,力主文以载道、文道并重,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倡导内丹心性说理论和三教合一思想,以便更好地宣传本门教义。他不仅精通道教经典,而且对儒佛二家经典也多有研究。道经无所不读,儒书梵典亦历历上口,又喜作文赋诗下笔自然成文,有《溪》、《鸣道》二集问世”。还著有一部重要著作是《大丹直指》。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全真教内丹修炼法之奥秘,理论博大精深,被后人誉为“文简而理直,实修真之捷径,入道之梯楷”,是中国道教经典著作之一。

    (希望大家在网上查一下邱处机生平简历)


      从秋长春的简历来看,从小学道,有修行的经历,有著名的王重阳为师,生边又有这么多成功的修行者,相互交流,才有可能把所有的修行中的问题都总结出来,为小说提供丰富的经历素材。在文字功底方面,“于道经无所不读,儒书梵典亦历历上口,又喜属文赋诗,有《溪》、《鸣道》二集问世”。除了上述两书外,另一部重要著作是《大丹直指》,是中国道教经典著作之一。

       从以上两点说明,邱长春有能写《西游记》的经历、机遇,同时他身边有那么多修行的高道,能对修行中的问题进行交流、搜集,又有文学创作能力,他是《西游记》的原创者比吴承恩更有说服力,我个人赞成《西游原旨》的观点,邱长春是《西游记》原创作者。


      还要指出一点,《西游记》故事讲一个人从生命的诞生,童年的生长,学习最初的基础功法开始,到修行完满,了道成仙。所以,不可能是一个人能独立创作的,因为在修行过程中,有人是跳跃式前进,有人是迂回前进,有人是直线前进,等等。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遇到,而《西游记》几乎把修行中的所有问题都写进去了,说明一定是一个修行团体,每人讲诉自己不同的经历和感受,一人执笔完成。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西游记》第八十回到八十三回,“地涌夫人”,“老鼠精”,“无底洞”,是女人修行才能遇到的特有问题都写在小说里了,说明当时也有女弟子修行了,并把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作者。从邱长春的生平来看,他有这个条件,而吴承恩就没有这个条件了。

     从邱长春的生平来判断,《西游记》的原创时间应该是在1227年之前。

   

      第三种说法,《西游记》在世上流传了几百年(丘处机(1148年—1227年),吴承恩(1501-1582))后另一作者(有可能是吴承恩)在忠实保留原创作的基础上再进行二次创作,在明刊本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文字修改和润色,同时把许多描写景色、人物、战斗场面的骈辞韵语作了删节,还对一些“其它叙写文字”也做了大量删节(1984年版前言),使《西游记》的文学性、可读性大大提高。就是我们现在读的《西游记》版本,这种说法也是有可能的。从吴承恩的生平来看,他有这个能力和这个时间。

      事物总是有它的两面性,经过修改和删节的《西游记》,文学艺术水平提高了,故事情节生动,很容易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很快就流传开了。这是他为《西游记》做出贡献的一面。另一面,既然进行了删节,把许多描写景色、人物、战斗场面的骈辞韵语作了删节,这也就是后来作者的不懂、不知晓、他对后来的修行者理解《西游记》多增加一些障碍,对修行者来说,《西游记》残缺了。

      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脑海里会自动出现各种情景和场面,这是不修行的人无法体会的,现代版的《西游记》这些场面被删除了,证道全书的“证道”作用减少了,修行者要读懂它的时候难度增加了,所以现在还是有很多道士也知道《西游记》是一本修行的书,要怎么读他们实在不知道了。现在很多故事作者的真实用义都只能通过地名、山名、人物名、故事情节和对话来反复琢磨,给修行者理解《西游记》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修行的实质就是自身阴阳调节平衡的过程,行家有一句话“大道说破羞死人”,原先小说每个情节中都应有一段对场景的描述和诗一首,应该是写得很露骨的,现在版的《西游记》文学艺术提高了,都写得很风雅了(在字里行间还是能找到一些本来的内容),使修行人读懂作者原意的难度增大了;对普通读者而言它的文学艺术水平更高了,可读性更强了。这也许就是吴承恩做的事,使《西游记》完整性受到的破坏。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脑海里会产生各种景象,对修行、证道非常重要,但现在小说中没有了。我很痛心的说一句:“古人的东西,不懂就不要乱动。”


  为什么要修行? 修行是为了成佛、成仙。世间真有神仙吗?真能长生不老吗?请听下有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成都人社区 ( 蜀ICP备09027222 ) 互联网安全

GMT+8, 2024-4-19 19:54 , Processed in 0.13001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