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培养人才还是培养“奴才”
老师们也是一肚子苦水 “老师面对的却是一个班级三四十个孩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整齐划一的要求,老师根本没法开展工作。”全国劳模、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一年级李莉老师认为,规定说到底是为了帮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孩子既然生活在集体中,就需要有一种团队观念和一定的游戏规则,在守规则的前提下再去发展个性,否则整个班级就要乱套了。”不过,在卢湾第一中心小学一年级教师周浩文看来,家长与老师需要沟通。周老师说,孩子刚入学,在行为习惯和自理能力方面都比较弱,需要老师规范指导,你得先入格,然后再出格。 “我们希望家长能理解,不能只站在自己角度,而是用长远的、全局的眼光看待问题。”
“发帖的家长是一位新生家长,可能还没有适应做一位小学家长,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实验小学校长赵国弟提醒道,对于学校、老师的规范和建议,如果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做到,少数的家长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97%的网友认为要关注孩子的天性
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学校这么做是在帮孩子适应生存规则,可以理解”,还是“学校的做法是潜规则,家长不该盲从”?
根据新浪微博一项3万多网友参与的调查来看,支持前者的不足3%,而后者的支持率占97%。
支持者认为,关注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网友“@三丫头11”说,让孩子成为“自己”很重要,“大规模、流水线、标准件”式的教育只使一个个有棱角的孩子变得毫无个性。
而在反对者看来,孩子想要立足首先得适应群体规则。
网友“@oo菁o菁oo”说,两个家长管理一个孩子,当然可以培养孩子的个性,顺着孩子的意愿做任何事情。虽然老师也希望孩子能更好地发展,但一人管理四十来个学生,如果学生没有规矩,各成方圆,试问老师要怎么管理?
网友“@天添向上2012”认为,社会在一定的规则下运行,学会按要求行事也是必要的;面对别的孩子的“优秀”和老师的“批评”就该淡定一点,在学校的整齐划一与统一要求并不会就此抹杀孩子的个性。
“严格而合理”的规矩不影响个性发展
“规定是与人性的弱点作斗争,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就要遵守这里的规定。”上海市宋庆龄学校的袁老师说,中小学的教育并不是要培养伟大的文学家、数学家,而是按照规律办事,让孩子爱上学习,做好规矩,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今后走进社会成为拥有良好素质的成年人。
袁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他们学校曾经有一名学生,笔袋里光橡皮就有五六块,全都是各种花样图形,这会影响孩子上课的注意力。所以,学校规定,学生只带所有必要、简朴的文具。同样,有学生因为没有条理,经常乱放东西,导致一个学期光一本作业本就要换四五次,这在他们学校也是不允许的。
“这些学生在家里也是乱扔东西,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在学校,学生要学习管理自己。”袁老师说。
曾有人采访了56位诺贝尔奖得主,几乎所有的人回答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是“幼儿园或小学”。他们在幼儿园和小学学会睡前鞋子放整齐、自己的东西和朋友分享、饭前便后要洗手,袁老师说这些不仅仅是习惯,更是一辈子受用的品质,这些规定和创造力的发展不冲突。
江苏特级教师吴非认为,教育的特征就是“慢”。教师的操之过急与家长的拔苗助长同样会剥夺他们的童年。
在教育学者熊丙奇看来,不少小学都要求一致,千校一面,没有个性和特色。“不改变现在的评价体系,就不可能把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解放出来。”熊教授表示,单一的评价体系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目的是为了升学,把他们变为升学的工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