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客 发表于 2019-1-22 15:05:29

4 刘昌幸解读《西游记》第二回 第一讲 视频




         4 刘昌幸解读《西游记》第二回 第一讲视频








   “明心见性”,从思想深处领会了“空”,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学习了。


   开始教悟空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在洞中不觉就六七年。是一般青少年在庙宇中的正常学习生活。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开眼笑,忍不住手舞足蹈。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悟空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甚么道?”悟空道:“但凭尊师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
    《西游记》记载的时间有虚有实,在水帘洞中住了三五百载是虚,猴王下山后“不觉八九年余”是实的,这里“在洞中不觉就六七年”, “ 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都是实的。两次强调这时间,此时的学道之人正是十五、六岁,是学道的最佳年龄,太小听不懂,就是听懂了,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太大虽是理解能力强了,就是听懂了,功法也掌握不住了。虽然佛家人常说“三岁入庙不早,八十岁入庙不晚”,其实也就是鼓励人而已。
传说中四祖传五祖的故事,五祖的前世已是七十岁的老人问道于四祖道信,道信说你已经老了,若有来世,我可以教你。果然老人就去投生,转世就是五祖弘忍,七岁便跟随四祖道信学佛。故事真假不论,只说明一个道理,修行还是存在年龄问题的。
    我们回到《西游记》,通过下面的对话,指出了学大道方向,该学什么, 不该学什么,都一一阐明。看祖师与悟空的对话。
   祖师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这里“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其旁门之正果。比如:学会算命看相,也有正果;学会阴阳风水,也有正果;等等等。共三百六十旁门都有正果,此皆为旁门正果,而非天仙之正果,非仙、佛之正果。悟空道:“凭尊师意思,弟子倾心听从。”祖师就列举了几个世人看很了不起的道门,其实都是无用之术。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术门之道怎么说?”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学,不学!”
    “请仙扶鸾”就是巫师、端公做的那些事吧。“问卜揲蓍”就是现在算命等易学大师做的事情。
   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又问:“流字门中,是甚义理?”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若要长生,也似‘壁里安柱’。”悟空道:“师父,我是个老实人,不晓得打市语。怎么谓之‘壁里安柱’?”祖师道:“人家盖房,欲图坚固,将墙壁之间,立一顶柱,有日大厦将颓,他必朽矣。”悟空道:“据此说,也不长久。不学!不学!”
    实际上就是看经念佛,理论上懂得一些各家的道理和理论。
    祖师道:“教你‘静’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静字门中,是甚正果?”祖师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悟空道:“这般也能长生么?”祖师道:“也似‘窑头土坯’。”悟空笑道:“师父果有些滴㳠。一行说我不会打市语。怎么谓之‘窑头土坯’?”祖师道:“就如那窑头上,造成砖瓦之坯,虽已成形,尚未经水火煅炼,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悟空道:“也不长远。不学!不学!”
    这就是现在很多寺庙讲究的参禅打坐,清静无为,非常特别的高人偶尔能做到一下入定,避谷。这些都是三百六十旁门之内。
    祖师道:“教你‘动’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动门之道,却又怎样?”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悟空道:“似这等也得长生么?”祖师道:“此欲长生,亦如‘水中捞月’。”悟空道:“师父又来了!怎么叫做‘水中捞月’?”祖师道:“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悟空道:“也不学!不学!” 这就是没有真正学懂的道士所做的炼丹、采药之类的事。

   祖师于术、流、动、静四大门,先批其妄,三百六十旁门余者可类推而知,既破旁门,可入正道。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
    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正直三更候,应该访道真。你看他从旧路径至后门外,只见那门儿半开半掩。悟空喜道:“老师父果然注意与我传道,故此开着门也。”即曳步近前,侧身进得门里,只走到祖师寝榻之下。见祖师蜷局身躯,朝里睡着了。悟空不敢惊动,即跪在榻前,祖师不多时醒来,舒开两足,口中自吟道:“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这里道出了要传授正宗的修行之法,要找一个能传授的学生,师傅找徒弟,“难!难!难!”,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真正全部学到手的只有曾子一人啊。三千分之一,找个学生太难了。在这个问题上先天比后天重要。“道最玄”,这是形而上学的东西,摸不着,看不见,又事实存在,这才是最高端的学问,才是国学的精华,是最难把握的学问。“莫把金丹作等闲”,金丹大道是东方独有的东西,返本归元,成佛、成仙方法,上上乘的功夫。“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至人”有那个水平的人、到达那个程度的人或有那个先天根基的人。不是至人说给他听了也听不懂,听了也网然。就算听懂了,也认为是胡乱扯,虚无飘渺的东西。孙悟空先天根基特好,足以惊动玉皇大帝,当然是个修行的好料。
    悟空应声叫道:“师父,弟子在此跪候多时。”祖师闻得声音是悟空,即起披衣,盘坐喝道:“这猢狲!你不在前边去睡,却来我这后边作甚?”悟空道:“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祖师听说,十分欢喜,暗自寻思道:“这厮果然是个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盘中之暗谜也?”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祖师道:“你今有缘,我亦喜说。既识得盘中暗谜,你近前来,仔细听之,当传与你长生之妙道也。”悟空叩头谢了,洗耳用心,跪于榻下。祖师云: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这首诗把修行的纲领,注意事项,修行的过程和功法都讲了。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西游元旨》的解释:显、密、圆、通四字,乃金丹作用之着紧合尖处。“显”者,验之于外,用刚道也;“密”者,存之于内,用柔道也; “圆”者,不偏不倚,执中也;“通”者,变通不拘,行权也。以此四法,借修大丹,刚柔不拘,执中用权,深造自得,可以为圣,可以为仙,可以为佛,乃至真至妙之诀也。
    这段解释可能大家听不懂,我用现代的语言了解释:“显”,当一个人开始修行炼功,一些特殊的感受就会在自己的心中显示出来,这仅仅是刚开始,再往后走,不仅自己能感受出来,有时也能显现出一些特殊功能来,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特异功能,这就是“显”。“密”,虽有这些特殊的感受,在自身体内不要去有意追求,就是显给自己看也不行,要尽量把它丢掉,忘去,当出现了一些特殊功能后更不能对外显示,每显示一下,前面的功夫不知损失了多少,要“密”藏于体内。在本回和后面因孙悟空表现出两次“显”,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圆”,小说中的诗里,有几次提到“圆陀陀,亮烁烁”,修行到一定程度,自己就会感觉到体内有个东西,就是“圆陀陀,亮烁烁”的有个东西,就相人体的筋络一样,看不着,解剖出来又找不到,但又实际存在的东西。“通”,从修行开始一直到成佛成仙始终要贯彻这个思想。“显、密、圆、通”紧密配合。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精气神为修丹上药三品,稍有漏泄,灵丹不结,故必谨固牢藏,会三归一,不敢少有懈怠耳。(精气神都是辛苦修来,费神费时炼来的,来之难,泄之易,所以要“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者,言若欲保此精气神之三物,不要放出来,藏在身体中,须先屏除邪欲,炼已持心,邪欲去而燥火不生,则三品大药凝结,身心大定,而得以清凉矣。(反复强调“休漏泄,体中藏”,是重中之重,精气神留住了,体内的正气才保得住,自然邪魔不能侵,才能“屏除邪欲得清凉”)。
   (诗的后面部分不作解释了。)
这里我们看五祖传六祖的故事,与悟空拜师作个比较。
    六祖慧能,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於市卖柴。
    六祖慧能,在未入佛门之前,新州百姓;父亲死得早,只有老母一个,搬迁到南海,生活艰苦, 在市场卖柴,还是一个打柴的樵夫。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
    有一天,一客户买柴,要送柴到客店,客人收柴,慧能收钱,出门外,看见有一人在诵读经书。
    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
    慧能一听经书的内容,心里一下就明白了,茅塞顿开,便问:“先生读的什么经?”
  客曰:“金刚经。”
    先生回答:“金刚经”。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又问:“这经书从哪里得来的?
  客云:“我从崭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馀;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先生说:“我从崭州黄梅县东禅寺来。那个寺庙是五祖弘忍大师在那里主持,门下有一千多人,我到那里去礼拜,听讲经,大师常常告诫和尚和居士,读懂并领会《金刚经》,自己就能见性,直接就能成佛。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慧能听说,也是过去的缘分,遇到一客人,给了慧能十两银子,做老母的衣食,安顿好老母,便叫他去黄梅参拜五祖。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馀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慧能安置好母亲,就起身,路途三十多天,到了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才人。欲求何物?”
    五祖问,你是做什么的人?想求什么?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水礼师,惟求作佛,不求馀物。”
    慧能回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那么远来拜师,只想成佛,别的什么都不想。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偏远地区, 又是獦獠,人又长得丑,你都能成佛啊?”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利?”
    慧能说:“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没有南北之分;我的民族、相貌与和尚不同,但佛性哪有差别?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五祖还想说点别的,看有那么多徒弟在旁,即叫他随众人一起作活去。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慧能说:“上告师傅,弟子内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不知师傅教我作什么?”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看槽厂去。”
    祖师说:“这家伙,人虽丑,本根好,你不要多说了,到槽厂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duì)。
    慧能退到后院,一引路者,命慧能砍柴、碓米。


    这里我们把猴王与慧能做个比较,猴王也是来自远方,腰无分文,猴子一个,丑都谈不上,更不说什么民族,也只能烧火运浆。在众人眼中的地位与慧能差不多。
    八月馀日,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八个多月,有一天,五祖忽然见到慧能,说:“我想你的见解好,很有用,我怕有人要害你,所以不给你说,你懂吗?”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当前,令人不觉。”
    慧能说:“我也知道师傅的意思,不敢来找你,怕人知道。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
    一天五祖召集所有弟子都到,说:“我向你们说,世间生死才是大事,你们每天只求福,不求如何跳出生死轮回苦海,自性迷失,怎么求福?你们各自回去看你们自己的智慧,发自内心的佛性、修行之性,各作一偈,拿来我看。
  慧能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五祖见众人惊奇,怕有人加害慧能,用鞋擦了偈,说:“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大家信以为真。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
    第二天,五祖悄悄进了碓坊,看见慧能在弯腰舂米,说道:“来学道的人,怎么样了?”又问:“米弄好没有?”一语双关。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慧能答:“米早就好了,只是找不到筛子。”他真的领会了五祖的意思,也一语双关。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
    五祖用杖敲击了三下碓,转身就走了。慧能就领悟五祖的意图,半夜三鼓时分进入五祖卧室;五祖以袈裟遮挡,不让别人看见,讲授《金刚经》。
   
   这里与菩提祖师传授悟空何等相像,到这里,我真不敢说《西游记》是比着六祖在写还是比着玄奘法师在写。


我们再回到《西游记》。


    三年后,祖师又传了悟空七十二般变化的本事,这猴王也是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虽说是七十二般变化,实际是千变万化。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是哪七十二般变化?请听下一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4 刘昌幸解读《西游记》第二回 第一讲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