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客 发表于 2019-1-28 20:52:05

13 刘昌幸解读《西游记》 第十六回 视频






      13刘昌幸解读《西游记》 第十六回   视频


         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上回讲到收了龙马,有了坚定意念,过了河,取得了进展。此去行有两个月太平之路,相遇的都是些虏虏、回回,狼虫虎豹。在修行炼功上又走了一段时间,都是些小问题,不足为道。
   到了观音院,他师徒两个,策马前来,直至山门首观看,果然是一座寺院。用但见这段话描述这寺院“但见那层层殿阁,选迭廊房,三山门外,巍巍万道彩云遮;五福堂前,艳艳千条红雾绕。两路松篁,一林桧柏。两路松篁,无年无纪自清幽;一林桧柏,有色有颜随傲丽。又见那钟鼓楼高,浮屠塔峻。安禅僧定性,啼树鸟音闲。寂寞无尘真寂寞,清虚有道果清虚。”是一座正正堂堂的寺院。又用一首诗来进一步描述,诗曰:
   上刹祇园隐翠窝,招提胜景赛娑婆。
   果然净土人间少,天下名山僧占多。
庙里的和尚也是正正经经的和尚。
   僧人接待三藏师徒不用细说,只见那后面有两个小童,搀着一个老僧出来。看他怎生打扮:头上戴一顶毗卢方帽,猫睛石的宝顶光辉;身上穿一领锦绒褊衫,翡翠毛的金边晃亮。一对僧鞋攒八宝,一根拄杖嵌云星。满面皱痕,好似骊山老母(外表看上去好似一个有道高僧);一双昏眼,却如东海龙君。口不关风因齿落,腰驼背屈为筋挛(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内功,就是菩提祖师讲到的那种仅会禅师打坐,神秀这类僧人老来的形象)。众僧道:“师祖来了。”三藏躬身施礼迎接道:“老院主,弟子拜揖。”那老僧还了礼,又各叙坐。相互客气后,因问:“老爷,东土到此,有多少路程?”都是修行人,我们翻译一下。“修行多久了?”三藏道:“出长安边界,有五千余里;过两界山,收了一个小徒,一路来,行过西番哈咇国,经两个月,又有五六千里,才到了贵处。”来者也不客气:“十万八千里,我已经走了一万,才到贵处,过了两界山,心是能守得住了。” 老僧道:“也有万里之遥了。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坐井观天,樗朽之辈。”翻译出来就是:“你们所修炼的那一套我一天都没有做个,还是活了这么大岁数,然后谦虚了一翻”。三藏又问:“老院主高寿几何?”直说“你修行多久了?”老僧道:“痴长二百七十岁了。”没学你们那一套我也二百七十岁了。行者听见道:“这还是我万代孙儿哩?”心中想道:你那点本事算什么?
    比完嘴劲再看实在的。从献茶开始,实际是在显示自己的家底,亮出自己的本事。一个小幸童,拿出一个羊脂玉的盘儿,有三个法蓝镶金的茶锺;又一童,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真个是色欺榴蕊艳,味胜桂花香。三藏见了,夸爱不尽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客气地夸赞。那老僧道:“污眼污眼!老爷乃天朝上国,广览奇珍,似这般器具,何足过奖?老爷自上邦来,可有甚么宝贝,借与弟子一观?”翻译出来:“我的本事都表演出来了,你也亮亮你的本事啊!”三藏道:“可怜!我那东土,无甚宝贝,就有时,路程遥远,也不能带得。”行者在旁道:“师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见那领袈裟,不是件宝贝?拿与他看看如何?”三藏的话代表人的本意,行者的话代表人的内心。本意不想招惹,内心又有表现的欲望。
   众僧听说袈裟,一个个冷笑。行者道:“你笑怎的?”院主道:“老爷才说袈裟是件宝贝,言实可笑。若说袈裟,似我等辈者,不止二三十件;若论我师祖,在此处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足有七八百件!”叫:“拿出来看看。”那老和尚,也是他一时卖弄,便叫道人开库房,头陀抬柜子,就抬出十二柜,放在天井中,开了锁,两边设下衣架,四围牵了绳子,将袈裟一件件抖开挂起,请三藏观看。这里表示老僧已经亮出了全部家底,外行看来“果然是满堂绮绣,四壁绫罗!”行者一一观之,用心来看,在内行眼里“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从内心深处讲,都是些凡物。笑道:“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们的也取出来看看。”内心还是想表现自己。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   
   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与当年菩提祖师的话完全一样。行者道:“放心放心!都在老孙身上!”。
   前面几段话,用三藏代表修行者理智的思想,用行者代表人心的显示欲,最后,人前的显示欲战胜了理智。
   你看他不由分说,急急的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早有霞光迸迸,尚有两层油纸裹定,去了纸,取出袈裟!抖开时,红光满室,彩气盈庭。众僧见了,无一个不心欢口赞。真个好袈裟!上头有:
    千般巧妙明珠坠,万样稀奇佛宝攒。
    上下龙须铺彩绮,兜罗四面锦沿边。
    体挂魍魉从此灭,身披魑魅入黄泉。
    托化天仙亲手制,不是真僧不敢穿。
    显的是什么袈裟?观音菩萨怎么会给修行者一件袈裟?这里用袈裟谕示学修行中得到的一种本事,就是“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一毫。”这才是袈裟。把这种本事拿出来显。既好看“千般巧妙明珠坠,万样稀奇佛宝攒。上下龙须铺彩绮,兜罗四面锦沿边。”又实用“体挂魍魉从此灭,身披魑魅入黄泉。托化天仙亲手制,不是真僧不敢穿。”
   前面我们说过,本书第二回是全书的纲领,回过头来再看第二回,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 祖师道:“教你‘静’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静字门中,是甚正果?”祖师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今天遇到的这老僧,学的就是‘静’字门中之道,当然他能长寿,活了二百七十岁,他的本事在常人眼中是“满堂绮绣,四壁绫罗!”在正宗的修行人眼中:“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仍是些凡物。”
   这里悟空把菩提祖师传授的妙诀忘干净了: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谨固牢藏休漏泄”,你显什么显,上一次在众师兄面前显,祖师怎么说的:“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悟空第一次显摆被逐出师们,今天显摆性命难保。
   那老和尚见了这般宝贝,果然动了奸心,引出了火烧禅堂之事。用僧人放火烧禅堂,悟空用辟火罩保住性命,然后顺势助风反击,烧了整个寺庙来寓意正宗的修行者与空坐烂蒲团者的第一场搏斗,后者惨败而告终。
   看早上起来三藏与悟空的对话,行者道:“……. 老孙见他心毒,果是不曾与他救火,只是与他略略助些风的。” 三藏道:“天那!天那!火起时,只该助水,怎转助风?”行者道:“你可知古人云,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风?”显示修行者既有慈善的心,又你不仁,我不义。


   却说那些和尚,正悲切间,忽的看见他师徒牵马挑担而来,唬得一个个魂飞魄散道:“冤魂索命来了!”行者喝道:“甚么冤魂索命?快还我袈裟来!”众僧一齐跪倒叩头道:“爷爷呀!冤有冤家,债有债主。要索命不干我们事,都是广谋与老和尚定计害你的,莫问我们讨命。”行者咄的一声道:“我把你这些该死的畜生!那个问你讨甚么命!只拿袈裟来还我走路!”其间有两个胆量大的和尚道:“老爷,你们在禅堂里已烧死了,如今又来讨袈裟,端的还是人是鬼?”行者笑道:“这伙孽畜!那里有甚么火来?你去前面看看禅堂,再来说话!”众僧们爬起来往前观看,那禅堂外面的门窗槅扇,更不曾燎灼了半分。众人悚惧,才认得三藏是位神僧,行者是尊护法,一齐上前叩头道:“我等有眼无珠,不识真人下界!你的袈裟在后面方丈中老师祖处哩。”三藏行过了三五层败壁破墙,嗟叹不已。只见方丈果然无火,众僧抢入里面,叫道:“公公!唐僧乃是神人,未曾烧死,如今反害了自己家当!趁早拿出袈裟,还他去也。”用众僧的话和众僧的表现来对比出真正的修行者和空坐烂蒲团者的区别。   
    鹅蚌相争,渔人得利。不想袈裟已被黑熊盗走。
    原来这老和尚寻不见袈裟,又烧了本寺的房屋,正在万分烦恼焦燥之处,一闻此言,怎敢答应?因寻思无计,进退无方,拽开步,躬着腰,往那墙上着实撞了一头,可怜只撞得脑破血流魂魄散,咽喉气断染红沙!这里告诉众生他人之财不可乱想,一念之差断送老命。
丢失了袈裟,三藏心中烦恼,懊恨行者不尽,却坐在上面念动那咒。行者扑的跌倒在地,抱着头,十分难禁,只教“莫念!莫念!管寻还了袈裟!”
   这里的袈裟到底寓意什么?为什么三藏丢了袈裟如此恼火?在前面与老和尚斗富的过程中,实际是老和尚显示各种本事,修行者露了真炁,放了外炁,把自身修炼多年的真炁放出来了,虽然众人喝彩,个个羡慕,伤了自己的身体,可能是身体亏损,可能是再也守不住了,必需把这损失的东西找回来,补起来,这就是丢失袈裟的真正寓意。
    丢失了袈裟,三藏心中烦恼,懊恨行者不尽,却坐在上面念动那咒。行者扑的跌倒在地,抱着头,十分难禁,只教“莫念!莫念!管寻还了袈裟!”念那咒的真实寓意不是要惩罚孙悟空,而是修行者丢失了袈裟,心再也守不住了,想用念定心真言的方法来帮助守住心,小说中每次念那咒都有它特定的含义。
结果还是守不住,只有找回袈裟,才能守得住心。


   追回袈裟的过程又喻义什么呢?请听下一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3 刘昌幸解读《西游记》 第十六回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