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客 发表于 2019-2-4 19:20:48

16 刘昌幸解读《西游记》第十八十九回 第二讲 视频


      16 刘昌幸解读《西游记》第十八十九回 第二讲   视频


      上一讲我们讲到《多心经》最难理解的四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解读《多心经》的第一拦路虎,现在到寺庙里去找到的很多书,大致都是这样解读的,空和色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有矛才有盾,有色才有空,如果没有矛,盾也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没有色,空也没有单独存在的价值了,矛和盾是对立的统一,空和色也是对立的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这是一种解释。

      我讲第二种解释,要弄清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话,就必须明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与现代哲学思想不一样。他们没有“逻辑学”,“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概念,更没有“相对论”,“矛盾论”,“一分为二”等哲学理论。古人的哲学思想朴素、实在,世界就是由“物质”(有东西)和“精神”(无东西)组成,“有”“无”的概念出现,有东西就是有形,有色;精神的东西就拿不出有形、有色的东西出来,就是空(而这里指的精神的东西,主要是指不依赖于世间具体物质而存在的宗教思想),出现了“色”、“空”概念。
    “有、无、色、空”这四个字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是古人对世界、对宇宙认识的总结。宇宙从哪里来?世界从哪里来?时间是无穷的,退回亘古的过去,原本没有宇宙,没有世界,没有世间万物,现在有了,这一切从哪里来?从“无”来,从无到有,是“无”中生“有”。古人的告诉我们“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现在回头来看那个“无极”,它是有吗?此时什么都没有;它是无吗?“无极”?能生“太极”,它蕴藏生机,能生万物,怎会是“无”呢?它到底是有还是无?说它有,它又称为无极,就是什么都没有,说它无吧,它蕴藏天地,囊括万物,确实是“有”。这就是中国古人认为宇宙的起始,“有生于无”。
   “无极”是什么?无极是无,无极是有,说它“无”,它是宇宙万物之母;说它有,一切还未发生出来,确实是“无”。这个“无极”到底是有还是无呢?有即无,无即有,现代人被它这个理论搅糊涂了。
   看看道家是怎么解释“无极”的:“不有之有,不无之无,是为万物。”在说“有”,前面又加“不”,便是对“有”的否定,可他又不说“无”,因为它不是真正的“无”。在“无”,前面又加“不”,便是对“无”的否定,可他又不说“有”,就是因为此时什么都没有。而这“不有之有,不无之无,”正是无中有有,有中有无,润育万物。
   现在来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话,与“不有之有,不无之无,是为万物。”的意思完全一样。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有生于无,无包括了有,它们是相互相存,一母二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有和无的初始状态,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相互并不排斥,同存相依。
      佛、道两家对宇宙的起源及变化认同一致。这套理论老子《道德经》有,佛家《多心经》里也有,我要讲的是这理论对佛、道二家的重要性就在于,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宇宙是永恒的,人生为什么不可以永恒呢?人是可以通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本朔原,修行回家的。亚当、夏娃怎样走出伊甸园,我们就怎样走回去。
    “色,空,色,空”理论不仅是宇宙演进的大理论,还是就在身边指导我们修行,让我们人体这个小宇宙日瑧趋同大宇宙,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至珍至贵的小理论。唐僧在整个修行过程中,就是沿着理论直到跳出轮回成佛。
   这样解释理论上阐明了空和色的关系,但很难让人明白,《西游记》在这里授《多心经》有何意义。我讲第三种解释。
   中国古文没有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在民国时期才完善,当时玄奘法师翻译《多心经》时应该没有标点符号,在元、明时期《西游记》问世时标点符号还不完善。《多心经》标点符号的不同,理解起来就略有差异。
《多心经》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个字,我个人理解,《多心经》应分为三个部分,即是分为三段。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是第一部分,观自在这三个字的意思是观察自己的存在,在观察自己。这里“观自在菩萨”,应该指的是修行人正在修行时的自己,而不是人们供奉的那个观自在观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里“般若波罗蜜多”应该是修行、炼功,“行深”二字,指修行到一定程度,刚刚开始是不可能感受到这一切的,只有到一定程度才能感受到。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着《多心经》的方法,修行到一定的程度时,“照见五蕴皆空”,两眼轻闭,意守丹田,似守非守,心中无一点杂念,这是最理想的境界,五蕴皆空,很不容易达到,刚刚开始的初学者是不可能达到。 “度一切苦厄”,是成佛成仙的道,一切苦厄都在这里得到解脱。
   舍利子,什么是舍利子?舍利子是佛家修行中一个层次的境界,道家就叫做结丹,佛教要达到这境界就叫收舍利子。要收舍利子必然要经过下面这些阶段,必然是按照下面的方法走过来,这个方法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话真是难倒千古圣人,又是《多心经》中最重要、最难理解的四句话,要理解这四句话的一个关键问题,什么是“空”?什么是“色”?“空”,修行炼功的时候,双目轻闭,意守丹田,似守非守,心中无一点杂念,这就是空。“色”,也是在这修行炼功时,达不到空,杂念必然冒出来,这些杂念就是色。理解了这两字,再有一定修行经历,这四句话一下就理解了。
    修行炼功的时候,双目轻闭,意守丹田,似守非守,心中无一点杂念,这是理想的境界,我们追求的是空,要的就是空。但是,要达到这个境界很难,一般人刚开始满脑的杂念,根本守不住,经过一段时期的修炼,有几秒钟的空,立即各种杂念就出来了,这些杂念就是“色”。修行中我们想要的是“空”,但“色”必然要跑出来,没关系,只要我们认识到我们要的是什么,不要的是什么,一但出现“色”,我们又把思想拉回来重新再空。随着修行的进步,空和色所占时间的比例逐渐发生变化,最终空战胜色。在由色走向空的过程中,空和色都起到了炼功、修行的作用,由色磨炼出空,不要多心,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此时色和空对修行的作用都一样,从色走向空的过程,就是人一步一步走向成佛的过程。
   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就望而止步,认为自己不是炼功的料,守不住,不炼了。用《多心经》告诉你,不要多心,对后面出现的各种场景都不要多心,坚持锻炼一定会取得成果。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第二种解释,色和空交替出现,正在守空的过程中色又冒了出来,当意识到的时候又把思想拉回来,重新再空,修行就是这样空色交替的。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叫受想行识?除了杂念而外,各种感受、想法,以至我们的行动和认识或追求都出来了,举个例:在守空的过程中守得非常好,感觉到好像整个人都浮起来了,睡在云层之中,真是天人结合了,美极了,舒服极了。又比如,守空守得很好的时候,感觉有一尊菩萨就坐在自己的体内,坐在丹田上,太舒服了,太享受了。每次炼功的时候都想达到这个境界。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些感受产生的想法和追求也都是杂念,和色是一样的,阻碍你进步,停滞不前,也和色是一样的,应该丢掉,必须丢掉。炼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空色色空,色空空色,周而复始。修行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走过来的。
   道家不讲空和色,道家修行换了一种说法,实质是一样的。老子道德经中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常无即是空,常有即是色,此两者,同出而异名,都是在修行、炼功中出现的,一个是空,一个是色,一个是常无,一个是常有。同谓之玄。都叫做玄,都是玄学中的一个部分。玄之又玄,玄学中的学问,一步一步地走上去。众妙之门,所有的方法都在这里,成佛成仙的路就在这里。道家和佛家思想完全一样。


   这里我要声明一下,强调一下,前面和这一回中经常提到修行的方法,意守丹田,似守非守,守在空与色之间。这一说法,在很多修行的书中都能找到,其实修行的方法我也就只知道这一点,进去后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名师指导不要轻易去做,你就是把我解读《西游记》都听完了,遇到问题还是不知道怎么解决,你就是找到我,我也不知道怎么解决,因为我本人不修行炼功,到了具体问题,具体方法上我也没有办法,所以我只讲理论。
明白了修行的方法,接着讲舍利子,舍利子是什么呢?请听下一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6 刘昌幸解读《西游记》第十八十九回 第二讲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