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1.8万元
作为一个拥有1400万人口的特大中心城市,成都的土地资源弥足珍贵。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多、更优质的农产品?如何通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鼓起农民的“钱袋子”?近日,成都市下发了《成都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倍增计划》(以下简称《倍增计划》),提出到2015年成都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0元,比2010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6%以上。
成都市作为一个拥有1400万人口的特大中心城市,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凸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紧缺的土地资源显得弥足珍贵。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多、更优质的农产品?如何通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曾有人说,四川的农产品只能用汽车拉,不够用火车装——小而杂、多而乱的矛盾凸显。为走出这一“怪圈”,成都首先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上寻求突破,并在农业产业布局上作了一道减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消减各个县市区的主导产业数量,每县不超过3个;通过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带动,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集中力量做大规模,全面提升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之基”。
成都市的《倍增计划》,分解为农产品精深加工、有机高效农业、高端种业、乡村旅游和农民收入五大倍增计划,并将通过大力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机绿色认证、“五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人口转移八措并举,全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倍增计划中,到2015年,成都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有机农业产值将达到24亿元、种业产值将达到50亿元、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81.8亿元……五大“增收之道”都将转化为鼓起农民口袋的“真金白银”。
“三农”工作千头万绪,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农民的“钱袋子”。都市农业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农业形态,具有城乡融合、生产集约、标准化和市场化程度高、功能多样、高度开放、综合高效等特点。在保证市民“菜篮子”丰富起来的同时,让更多农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才是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应有之义。
郭金安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主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