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凭借理论思考得出结论——学生应该参与教师评价时,我们至多是解决了一个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可行性问题,但对评价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评价离不开实际操作,没有了操作,再完满的理论也不过是纸上谈兵。同样,对于学生应该如何评价教师,我们也需要进行一些方法的探索。 1.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与知识水平,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学生的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到评价的开展,因此许多研究者以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小,知识水平低为由,提出教师评价应该将学生拒之门外。不过,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学生的评价,我们可以说,即使是幼儿园的孩子也是能够评价教师的,而且他们的评价可能更加真实。人生来就有一种判断的本能,即使是婴儿,也会对不舒适的环境作出反抗,比如饿了就哭。幼儿园的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虽然从心理发展来说,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但他们可以借助自己的体验来对教师进行简单的口头评价,比如:老师的歌唱得好不好?你喜欢她(他)教你唱歌的方式吗?而且所谓“童言无忌”,他们在评价中的心理障碍较少,而从自我评价出发来进行评价,更可以消除成人文化中一些因素的干扰。对于新课标实施的主体——中学生来说,在生、心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又具备一定读写能力,他们可以通过填写评价量表的方式来对教师进行评价。在国外,学生评价教师的量表有很多,比如:综合式量表,目标导向式量表,自选式量表。 2.评价前先对评价者进行一定程度的指导 近年来,伴随着评价主体资格的探讨,另一个问题开始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评价者应该受到一定的培训,或者是指导。而对于学生参与教师评价来说,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了。学生作为评价中的主体,他们常常需要填写一些教师量表,这是一种较常见的评价方法,但在让学生填写前,学生必须要明白此次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原则以及具体该如何填写这些问题。新课标的主体——中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读写能力,但是缺乏综合处理信息能力,缺乏填写量表的一些必备知识,如对模棱两可的问题,以及如何公正、客观地看待评价的对象,都需要老师进行进一步的解说。这些内容有时也会通过量表指导语的方式出现,但由于量表篇幅的限制,其指导语一般是简短的,它常常无法引起学生应有的关注。因而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是必需的。不过,除了填写量表之外,还有其他的评价方式,比如学生的口头评价。这种方法的使用当然更不能忽视事先的指导,因为除了目的、内容等的介绍外,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他们无后顾之忧也是培训的重要内容。 3.评价过程中建立严密的匿名制度 在学生参与教师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虽然是评价主体,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评价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正如前文所说的,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障碍。他们害怕自己的评价会被告知给被评教师,而一旦评价结果不符合该教师的心意,自己就会受牵连,比如该教师会给自己低分,或者是该教师从此对他心存芥蒂。这些心理障碍阻碍了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要让学生来评价教师,就要在评价前的指导中向学生许诺,会将他们的评价结果保密,而且如无特殊需要,许多评价都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给学生吃一颗“定心丸”,让他们在评价中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4.开展评价必须与学生研究相结合 现如今,教师的评价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项长期工作,因此,学生参与教师评价也不是一种暂时的行为。因而在学校的评价发展过程中,为了学生更好地参与评价,必须要关注对学生的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学生的心理障碍,以及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对师生关系的影响……这些问题都与学生参与教师评价密切相关,也需要经过一定的研究。学生中的问题,有些是普遍性的,也有一些是本校所特有的,因此,在关注一般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要加强校本的研究。 5.学生评价结果与其他评价结果互相补充 学生可以参与教师评价,但他们不是教师评价中的唯一主体。在师资比较充足的学校中,学生虽然与教师有很多接触机会,但由于科目的不同,教师在自己的课外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总体上比较缺乏。在学校中,教师也将一部分时间留在了办公室、科研组等地方,因此,除了学生,学校中的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同行也应该参与教师评价。学生的评价与之相互配合,共同为教师评价提供完备的资料。而且,国外的经验表明,对待学生的评价的正确态度,应该是重视其形成性功能,学生的评价在本质上应主要是一种形成性评价。而如果要将学生评价的结果用于总结性评价,那就必须与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相结合。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必须全方位地对传统观念的更新,评价机制是整个改革的重要一环,它的改革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在以后教学中的活动方向。在越来越提倡发挥学生教学活动主体性的今天,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不管是对教师、学生,还是整个改革,都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