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51|回复: 0

读通《西游记》 方知修行路 序言 第一讲 主题思想和来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7 20: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通《西游记》  方知修行路    序言  第一讲  主题思想和来源   (点击看视频)




                                                                     序言
第一讲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解读《西游记》,《西游记》的解读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学者不懂修行,懂的一些修行的道家弟子又不讲出来,佛家弟子又不好意思出来讲,所以《西游记》真正写的是什么问题,对广大的读者来说是个迷,今天我就把这个问题讲出来。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影响在四大名著之首,时间跨度最长;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翻译、播放过《西游记》,传播面最广;在中国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幼儿园中班的学生都知道有个孙悟空西天取经的故事。位于四大名著之首我认为是当之无愧。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时期那段历史而撰写,《水浒》是根据宋朝水泊梁山宋江农民起义军那个历史事件而撰写的,《红楼梦》是以清朝大臣明珠的家事为背景而撰写的。中国的四大名著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非常完整、自成体系,能经得起后人的推敲,能远古流传,要想凭空杜撰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四大名著中,只有《西游记》天上地下,仙佛妖魔,皇帝百姓都请齐了,作者的思路天马行空,挪腾飞跃,笔头顺着思路走,一个孙悟空带读者走完了十万八千里取经路,在这十万八千里取经路途中,不是为了情节而情节,为了故事而故事,它始终沿着自己的主导思想在走,无论故事情节多么夸张,多么离奇,主题思想始终不变,并且做到了严谨、系统、完整,我看这部小说就像看数学教材一样。《西游记》作者的思路又是什么呢?或者说是根据什么事件,或者是根据什么人物的经历而创作的呢?这就我们今天要讲的问题。
一、《西游记》是讲诉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的故事吗?
   《西游记》讲的是个什么故事?大家会异口同声告诉我,是讲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是不是真实描述唐朝玄奘法师西行印度求学取经的故事呢?大家就不敢肯定了。
事实上从《大唐西域记》和钱文忠教授讲玄奘西行里告诉大家,《西游记》里的从唐僧的出生到取到真经的整个经过与真实唐朝玄奘法师西行印度完全是两回事。简单的一个例子,当时唐朝政府对西行求佛是反对的,玄奘这样的人才当局是反对外流的,玄奘不顾当局的禁令,偷度出国,是个偷渡者,而《西游记》里面不仅不是偷渡者,而且还是皇帝亲封的御弟,皇帝亲自派遣的。玄奘在去印度的路上遇到的重重困难与《西游记》去西天路上的妖怪毫不沾边,就是学成归来,从印度回来的路上,经过印度河,在过河时遇到风浪险些落水,失落了一些经书,与《西游记》第九十九回里在通天河与老鼋相遇,经书落水,是巧合还是什么,钱文忠教授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所以《西游记》是以唐朝玄奘法师西行印度求学经过为主导思想编写的故事理由不足。可以肯定地说,《西游记》里的唐僧和《大唐西域记》的玄奘不是一个人,《西游记》里的唐僧不是唐朝的玄奘法师。
既然不是写的玄奘法师西行的事情,那又是根据什么事情来写的了,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讲的内容是什么,现在我还能找到的几本书有《西游真诠》、《西游原旨》、《西游记全书气功破译》,都把《西游记》认定为道家修行的书。《西游原旨》在序中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西游记》者,其书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古人所不敢泄者,真君泄之。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一辞一意,俱在真履实践中发出。其造化枢纽,修真窍妙,无不详明且备。可谓拔天根而钻鬼窟,开生门而闭死户,实还元返本之源流,归根复命之阶梯。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把《西游记》推到如此高的地位。
我们再来读这段话,“其书阐三教一家之理”,三教指儒、释、道三教,“一家之理”指三教本一体,思想同根同源,读懂一家,三家皆同,一通百通。比如道家入门就讲阴阳五行,佛教进门就是两边四大天王,中间端坐弥勒佛,还是五行,表现形式不一样,实质还是一样。(这里一家应该指的是道家)“传性命双修之道”,这就是《西游记》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它把修行的方法和修行中的问题以至为什么要修行都在小说中给你讲得清清楚楚,就看你能不能读得懂。“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真的是这样,要表达的问题和思想,很多都在对话、玩笑中准确的表达出来,而且直中要害,把前人不敢说的话、想说又表达不出来的话都在这里表达出来了。所以是“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古人所不敢泄者,真君泄之。”这些话都不是凭空捏造、不是以要故事的圆满而杜撰出来的,“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一辞一意,俱在真履实践中发出。”都是修行者自己走过这条路,从自身的经历、体会中总结出来的。“其造化枢纽,修真窍妙,无不详明且备。”关键之处在哪里,解决的方法是什么,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
    把《西游记》推到如此高的程度,所以有人说《西游记》是儒、释、道三教的一部百科全书,三教许多问题在里面都能找到答案。或者说就是三教中教导弟子修行成佛、成仙、成圣的一部教科书。
    《西游记》清初刊本的书名叫《西游证道书》,就是修行者通过此书印证自己走到什么程度了的一本炼功修行的“证道全书”,每个阶段都能恰如其分给你比喻出来,如果你是修行者,走到那一步或走过了那一步,恰好你又读到这一回,就能清楚知道自己到了什么程度,遇到了什么障碍,很多地方都告诉你这个障碍该如何克服,只是大多数读者非修行人,不懂而已,这类书的特点是经过之后,回过头来一看,啊!原来如此!过后方知。(修行人尚且过后方知,不修行的人当然就更看不懂,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过后方知,回头才能看懂,或行到此处有名师指点方能领悟,这是修行中的最大问题,是三教中都存在的一个具有共性的问题。没有进入此道,或者进入了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也是想不出来的,不修行的人更是完全不懂。因为这个原因,很多类似书都被后人曲解了。
    三、《西游记》的思想和来源
    儒、释、道三教本一体,同根同源,指他们思想相通,阐述的道理完全一样,只是表达的形式不一样了,在佛教里的一个主要思想、主要的说法,在儒教和道教里也能找到相对应的思想和说法。
    儒教和道教主要思想来源于《易经》,佛教从印度传入为什么也和中国《易经》的思想吻合就不得而知了。《易经》在周朝那个时期应该是朗朗上口,人人都能读得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词意的变化,人们也就随之而逐渐读不懂了。词意怎么会变化呢?我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词的意思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变化。“兵”这个字,在古代是指武器,而现在是指部队的战士,同样一个字,古代指的是物,现在指的是人。又比如,过去把特别爱看戏的叫做“戏迷”,后来把特别喜欢扮演某个演员的人叫做某人的“票友”,后来又叫做“追新族”,再发展就到了“粉丝”,最后出现了“玉米”、“凉粉”。就这短短的几十年,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何况是成百上千年。词义在发生变化,对同一事物的描述也在发生变化。   
到了老子那个时期,大多数人对《易经》已经读不懂了。老子是当时的有道之士,德高望众,在途经涵关时被守关将士拦下,要他写出点东西来,以度众人,否则不予放行。老子写出了《道德经》,很大程度上是对《易经》中有关“道”和修行方面的内容作了再阐述,着重用“道”的方法阐明了世间万事万物间的关系和个人修行了道的方法(后来的孔子又用儒教的方法解读了《易经》)。当时的人们都能读懂,要是当兵的读不懂,肯定不会放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德经》人们又读不懂了,又有很多很多书专门来解释、辅导帮助人们读懂《道德经》,例如《性命圭旨》就是其中的一部,重点就放在修行了道上,解决修行中出现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类书都又读不懂了。
到了元、明时期,出现了《西游记》,这本书在前人的基础上,吸取前人的教训,以小说故事的形式着重阐明了为什么要修行了道,以致修行了道的方法和在此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一一做出了解释。还把一些与修行无关与宗教有关的一些现象和处理方法做了些记载。所以,才有人把《西游记》推崇为宗教学的一部百科全书。明朝人把它读懂了,但又不全懂,对明朝的影响极大。对修行者帮助很大,对皇室起了负面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把《西游记》的本来意义忘掉了,把它的小说故事内容记下来了,真正是“买椟还珠”。不懂《西游记》的真实主题思想,来研究《西游记》,故事的寓意理解起来就很牵强,故事就前后矛盾,漏洞很多,更谈不上成系统的话了。比如,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十万天兵奈何他不得,诸神捉怪,拿他不住,就是逃出八卦炉后,三十六员天将也降他不住,可到了取经路上,随便下凡一个妖怪孙悟空都打不过,还得去请各路菩萨。这就是很多读者都提出的一个问题。
清朝人刘一明写了本书《西游原旨》,重新阐明《西游记》的本身思想内容。他用《易经》的方法来重新导读《西游记》,《西游记》的思想本身来源于《易经》,《易经》现在大多数人都读不懂,再用它来解释《西游记》还是读不懂,同时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今天,我就用现代人的说法和现代人的观点、方法来重新解读《西游记》。
《西游记》的作者谁呢?请听下一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成都人社区 ( 蜀ICP备09027222 ) 互联网安全

GMT+8, 2024-3-29 23:06 , Processed in 0.11159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