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08|回复: 0

成都 内陆开放高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2 23: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id=958342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鸟瞰成都高新区。
<p style=text-align: left;>  创新成都
<p style=text-align: left;>  推进成都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支持成都建设创新型城市,发挥示范作用。
<p style=text-align: left;>  开放成都
<p style=text-align: left;>  积极推进四川成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全面推进成都打造内陆开放经济战略高地。
<p style=text-align: left;>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管理,创新城乡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成都、重庆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p style=text-align: left;>  支持成渝等重点经济区加快构建创新型区域,支持西安、成都、绵阳等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发挥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p style=text-align: left;>  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积极推进重庆两路寸滩和西永、四川成都、广西钦州、陕西西安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
<p style=text-align: left;>  全面推进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打造重庆、成都、西安、昆明、南宁、贵阳等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摘自《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
<p style=text-align: left;>  成都被列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博士说,“对成都来讲,这的确是当仁不让的。”
<p style=text-align: left;>  自古以来,以四川(成都)为代表的西部就是开放的高地,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都是开放、与国外交流的结果。李后强说,有多少外国人在这里定居?有多少国家和地区在这里设领事馆和办事机构?有多少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在这儿落户?有多少外国旅游者?进出口占GDP的比重?……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的具体指标,而成都在西部城市中则是做得最好的。
<p style=text-align: left;>  李后强认为,作为政府,就要建立开放高效的国际化运行管理体制,全面加强经济政策、产业体系、国际金融、现代生活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配套建设,为开放提供环境保障。要建立区域性交通枢纽,大力发展国际性交通,发展现代物流业。要提高城市服务设施标准和服务能力,增强对外部人员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人力是非常重要的资源,高端人才会聚,尤其是国际化高端人才的会聚需要的软硬条件,成都都应该努力打造和配备。对市民来说,国际化就是要按照国际惯例来办,要有规则意识,要有文明意识,要有环境意识。
<p style=text-align: left;>  李后强分析,成都在经济总量和人口比重上,在四川处于“龙头”;在整个西部也位居前列。这个龙头抬不抬得起来,抬得有多高,对整个四川、整个西部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成都成为了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必然带动省内其他市州,甚至整个西部快速发展起来,这是成都的重要使命。除此之外,成都又是成渝经济区的“双核”之一,成渝经济区建设关乎整个西部的大发展也关乎国家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成都这个“核”变强大了,对成渝经济区建设也会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对西部大开发的未来也会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p style=text-align: left;>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东
<div style=page-break-after: always;><span style=display: none;></span>
<p style=text-align: left;>  <strong>【大事记】</strong>
<p style=text-align: left;>  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确定为一项国家战略任务。
<p style=text-align: left;>  2001年,全国人大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部署。
<p style=text-align: left;>  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p style=text-align: left;>  2012年2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
<p style=text-align: left;> <strong> “以更大的决心,加大西部资金投入”</strong>
<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十二五”规划解读</strong>
<p style=text-align: left;>  从2000年至今,国家已经先后三次批复同意西部大开发五年规划。与过去12年相比,《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提出,无疑为西部带来全新的推动力。
<p style=text-align: left;>  与过去的五年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有哪些亮点?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解读中表示,在开发政策上,《规划》要求,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落实好中央对西部地区在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等方面的差别化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倾斜力度。
<p style=text-align: left;>  <strong>“十二五”展望——</strong>
<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经济增速、收入增速</strong>
<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strong>
<p style=text-align: left;>  刚刚获批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按照中央关于到2020年西部地区要实现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的总体要求,在综合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产业、公共服务、人民生活、改革开放7个方面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
<p style=text-align: left;>  主要目标包括:区域经济增速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增铁路营业里程1.5万公里,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19%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5%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以上,城镇化率超过45%等。
<p style=text-align: left;> <strong> “十一五”回顾——</strong>
<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5年间西部经济翻一番</strong>
<p style=text-align: left;>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首次超过东部地区的五年,也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对国家贡献最大的五年。刚刚获批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盘点了“十一五”时期西部大开发取得的重大成就,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对此也进行了解读。
<p style=text-align: left;> <strong> 成就</strong>
<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西部新增铁路8000公里</strong>
<p style=text-align: left;>  “十一五”时期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13.6%,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提高了1.7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2010年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比2005年翻了一番以上。
<p style=text-align: left;>  综合交通运输骨架初步形成,新增公路通车里程、新增铁路营业里程分别达到36.5万公里和8000公里。重点生态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提高近3个百分点。资源优势逐步转
<p style=text-align: left;>  变为经济优势,三大产业结构调整至13.1:50.0:36.9,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p style=text-align: left;>  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2.5%和13.2%,西部地区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05年分别增长80.0%和
<p style=text-align: left;>85.7%。
<p style=text-align: left;> <strong> 不足</strong>
<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小康水平落后东部七年</strong>
<p style=text-align: left;>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指出,西部地区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20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只有71.4%,仅相当于东部地区2003年的水平。西部地区也是我国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只有东部地区的70%和55%左右,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3片中,有10片分布在西部地区。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是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p style=text-align: left;>  华西都市报记者赖芳杰
<div style=page-break-after: always;><span style=display: none;></span>
<p style=text-align: left;>  <strong>国家正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条例》 </strong>
<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去年四川获17亿元生态补偿 </strong>
<p style=text-align: left;>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明确,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条例》。通过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支出标准及转移支付系数等方式,加大中央财政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省级财政对省以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体制。进一步完善青海三江源、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补偿试点,启动祁连山、秦岭-六盘山、武陵山、黔东南、川西北、滇西北、桂北等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
<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川将如何守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昨日,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省正通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和“岷江沱江流域实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来加强对黄河源头、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治理。
<p style=text-align: left;>  <strong>补偿</strong>
<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为环保提供更多的动力</strong>
<p style=text-align: left;>  华西都市报:姜厅长,您能不能介绍一下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以及它的作用。
<p style=text-align: left;>  姜晓亭:生态补偿机制包括由生态系统服务受益者向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提供因保护生态环境所造成损失的补偿,还包括由生态环境破坏者向生态环境破坏受害者的赔偿。有些地区,可能因为涉及环境保护,而被限制发展工业,导致地方经济相对落后;还有一些地区,可能因为牺牲自身的环境,来促进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这两种情况,国家财政就对它们进行补助。生态补偿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和谐。
<p style=text-align: left;>  <strong>数字</strong>
<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去年四川获补偿17亿</strong>
<p style=text-align: left;>  华西都市报:我省生态补偿机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其表现形式?
<p style=text-align: left;>  姜晓亭:我省的生态补偿主要体现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和“岷江沱江流域实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两方面。其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是指国家对阿坝、甘孜、凉山、绵阳等地区的国家财政补偿。去年,国家共拿出17亿,对上述地区进行转移支付。这笔钱,70%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比如说退耕还林还草等方面。而剩余的30%,则用于当地民众改善民生。今年,国家对上述地区的财政补助,也将达到12亿。
<p style=text-align: left;> <strong> 措施</strong>
<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扣缴资金用于下游治污</strong>
<p style=text-align: left;>  华西都市报:能不能介绍一下“岷江沱江流域实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
<p style=text-align: left;>  姜晓亭:去年9月,省政府提出在岷江、沱江流域试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这其实也是生态补偿的一部分。因为如出境水质超标程度大于入境水质,将扣罚当地政府的资金用于补偿下游治污。但生态补偿机制还有其他的补偿形式。比如说,紫坪铺水库是成都市重要的饮用水源供应地,它的存在限制了上游阿坝州的工业发展。于是成都在金堂县划出了一块区域,来发展阿坝州的工业,这就是成阿工业园区。通过异地发展工业,阿坝州也得到了相应的生态补偿。华西都市报记者刘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成都人社区 ( 蜀ICP备09027222 )

GMT+8, 2025-5-11 06:56 , Processed in 0.0581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